營養不良
發病部位:肌肉
多發人群:嬰幼兒
治療方法:藥物治療
是否傳染:無傳染性
是否遺傳:無遺傳性
相關癥狀:消瘦、水腫
相關檢查:血常規
相關手術:無
相關藥品:505葡萄糖、苯丙酸諾龍
治療費用:市三甲醫院約(1000-5000元)
兒童營養不良的危害是什么
26699次播放124次點贊
孩子越來越瘦怎么回事
24302次播放332次點贊
營養不良會不會頭暈
37795次播放261次點贊
全身浮腫是什么病
25862次播放346次點贊
富含鈣的食物有哪些
30411次播放194次點贊
早起喝蜂蜜水可以嗎
21607次播放173次點贊
腸外營養液種類
45748次播放34次點贊
腸外營養液配置原則
25539次播放153次點贊
這里的營養一般指營養素,營養素參與機體組織器官的構成,提供能量,調節生理功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素有四十多種,按照結構和功能可分為六大類,即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其中脂類、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需求量較多;維生素和礦物質所需量相對較少。1、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生命的重要物質基礎,人體的一切細胞組織和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物質都由蛋白質參與構成。同時蛋白質的種類很多,其中就包括酶類、激素等,因此也具有調節人體生命活動和新陳代謝;另外,蛋白質在體內分解會產生能量,也是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之一;除此之外,蛋白質還是人體氮的唯一來源;2、脂類:脂類是脂肪和類脂的總稱,脂類也是構成人體細胞的重要成分,在維持細胞結構和功能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脂類還可以促進食欲,增加飽腹感,給人體提供必需脂肪酸,也是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之一;另外脂類還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保護體內臟器維持體溫,參與構成某些內分泌激素以及脂肪肝的形成,參與膽固醇的溶解和排泄等作用;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一大類化合物,因為低分子量的碳水化合物有甜味,因此也稱為糖類。碳水化合物是生命細胞結構的主要成分及主要供能物質,并且有調節細胞活動的重要功能;除此之外,碳水化合物還有節氮、抗生酮等作用;4、維生素:維生素是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及細胞內特異代謝反應所必需的一類低分子有機化合物。在機體的生長、發育、代謝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在體內含量極微,很多維生素人體無法合成,必須由食物來供給;5、礦物質:礦物質在體內可以構成組織和細胞的成分,調節細胞膜的通透性,維持正常滲透壓及酸堿平衡,也可以參與神經活動和肌肉收縮,還可以構成酶的輔基、蛋白質、維生素、激素和核酸等的成分,或參與酶系的激活;6、水:水是維持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是人體含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營養素之一,是構成細胞和體液的重要成分,其具有調節體溫、潤滑、促進物質代謝以及維持組織的形態和功能的作用。
作者:洪東旭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 閱讀量: 3561
頭皮發黃主要考慮與輻射、飲食、貧血以及黃疸等有關。若伴有其他臨床表現,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由醫生進行判斷,明確原因后進行針對性處理,從而緩解頭皮發黃進一步加重。1、輻射:頭皮遭受紫外線長期照射,可能會導致頭皮被曬傷而出現發黃的現象,同時可能伴有頭發枯黃、脫落等。對此主要是要進行防曬,如外出時戴帽子或打遮陽傘,可以有效阻擋紫外線的直射。同時要保持頭皮的清潔衛生,按時洗頭,避免油脂堆積;2、飲食:黃色食物具有較多胡蘿卜素,若大量進食,可能使其在體內大量存積,超過肝臟的分解、轉化能力,導致進入血液,從而導致皮膚黏膜出現發黃。此時可暫時停止進食此類食物,隨著時間推移,胡蘿卜素可逐漸被機體代謝,癥狀也能有所緩解;3、貧血:貧血時體內血紅蛋白含量下降,進而使其攜氧能力降低,局部皮膚可能存在氧氣供給不足,導致皮膚黏膜略有發黃或蒼白的現象??梢酝ㄟ^服用復方硫酸亞鐵葉酸片或者肌注維生素B12等藥物,提供造血原材料,刺激骨髓造血功能,改善貧血癥狀。嚴重時通過輸注紅細胞提升血紅蛋白濃度,以及紅細胞數目,可以快速改善貧血癥狀,從而改善頭皮發黃;4、黃疸:因膽紅素代謝障礙,引起血清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臨床上表現為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被染黃,常伴有皮膚瘙癢。對此可口服潑尼松、苯巴比妥等藥物,以促進膽汁的運輸與排泄。若療效不理想,可以選用或加用S-腺苷蛋氨酸、甲氨蝶呤等,亦可服用氯雷他定等緩解瘙癢癥狀。
作者:簡丹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閱讀量: 3205
在營養學中,熱量一般是指食物為人體所提供的能量,通常也被稱為卡路里,”千卡”是它的單位。日常生活中,其存在的意義不僅可以保證人體進行生長發育、基礎代謝、體力活動等生理需求,對于健身人群,還可通過計算熱量,熟練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態。對于熱量的需求,因人而異。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人群所需要的熱量都不一樣,如孕產婦及哺乳期婦女所需熱量較同齡女性高,老年人所需熱量較年輕人低。熱量主要來源于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而不同食物所含營養物質不同,提供的熱量也不同,需注意合理攝入。此外,每天攝入的熱量應和消耗的熱量也應該達成平衡,不能出現能量短缺,也不能出現熱量多余導致囤積。若攝入過少,則會導致營養不良,若攝取過多,則可能會造成營養過剩,甚至造成肥胖等疾病。
作者:馮一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 閱讀量: 14157
過午不食是指中午午飯后,到第二天早餐前的時間段內不再進食,一般在特殊情況下,比如午飯進食過多、因某些原因午飯后出現頻繁的嘔吐、腹瀉等癥狀時,偶爾一次的過午不食有利于減輕胃腸道的負擔。但是若沒有特殊情況,過午不食弊大于利,長期過午不食可能會引起部分人出現營養不良、新陳代謝下降、增加肥胖風險、睡眠障礙、誘發消化系統疾病、血糖異常波動等問題。1、營養不良:長時間的過午不食,會使機體每天的飲食攝入量減少,造成人體出現營養不良的現象,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2、新陳代謝下降:一般正常人一日三餐,機體所需的能量需要通過每頓的飲食攝入而達到,而長期的過午不食可能導致中午攝入的能量不足以維持下午、晚間的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等,嚴重時會引起機體新陳代謝減慢;3、增加肥胖風險:雖然過午不食表面上看有利于減肥,但是長期的過午不食可能會影響每餐的進食均衡,導致早餐、午餐攝入量增多,甚至超過機體每天總需求熱量,進而增加肥胖的風險;4、睡眠障礙:過午不食可能使睡前處于饑餓狀態,機體在饑餓時會頻繁出現腸鳴音。頻繁的腸鳴音和饑餓感可能會影響入睡,并影響睡眠的質量;5、誘發消化系統疾?。洪L期過午不食的過程中,身體處于空腹狀態,因此胃部分泌的胃酸無法作用于食物,而膽囊中分泌的膽汁也得不到食物刺激,長此以往可能會增加消化道潰瘍、膽道結石、膽囊炎等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6、血糖異常波動:糖尿病或血糖狀況不穩定的患者過午不食,容易出現低血糖,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和有效治療。
作者:閆雅更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閱讀量: 6052
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類型,中性粒細胞比率,一般代表中性粒細胞數與白細胞總數的比值,單純的中性粒細胞偏低,但白細胞總數正常時,一般沒有臨床意義。因此可關注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治療:一、數值輕度偏低:正常成年人中性粒細胞比率通常為50%-70%,而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正常范圍為(1.8-6.3)×10^9/L,數值<1.5×10^9/L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梢娪跔I養不良、流行性感冒等情況。1、營養不良:體重明顯低于正常人的患者可以調整飲食,充分、均衡補充各種營養物質,提高中性粒細胞水平;2、流行性感冒:存在鼻塞、流鼻涕、咳嗽等感冒癥狀的患者,可多飲水、多排尿,促進新陳代謝,必要時也可服用板藍根顆粒、維C銀翹片等藥物進行治療;3、其他:蕁麻疹、風疹、病毒性肝炎、傷寒、副傷寒等病情相對較重,一般需要對因應用藥物等方法進行治療。對于蕁麻疹一般通過口服氯雷他定,并局部涂抹爐甘石洗劑進行緩解。風疹等病毒性感染的患者,明確病因后可遵囑服用阿昔洛韋、伐昔洛韋等進行抗病毒治療。而對于傷寒、副傷寒等細菌感染的患者,可服用左氧氟沙星、阿司匹林等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治療。二、中性粒細胞缺乏:當數值<0.5×10^9/L時,常見于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結締組織病、慢性活動性肝炎、淋巴瘤等疾病。明顯中性粒細胞缺乏的患者,極易誘發各種感染性疾病,因此應該盡早到醫院明確病因,并進行對應治療。存在貧血時,需及時糾正貧血,如輸血或輸注血液組分等。對于存在腫瘤或癌類疾病患者,可遵醫囑應用免疫治療或靶向治療。長期接受放療、化療,以及服用抗腫瘤藥物、抗糖尿病藥物的患者,也可導致中性粒細胞比率,及白細胞數值偏低,此類患者需要到醫院咨詢主治醫生,明確是否需要減輕藥物劑量,或者聯合其他藥物進行治療。
作者:趙弘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閱讀量: 8024
日常適當食用絲瓜是沒有危害的。絲瓜是一種膳食纖維豐富、低糖、低脂的蔬菜,適當食用能促進排便、補充營養。但是長期只食用絲瓜可能會因為飲食單一造成營養缺乏,有腹瀉,脾胃虛寒的人,也不建議食用絲瓜。絲瓜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中醫學中屬于味甘、性涼的食物,不僅有清熱解毒,清熱化痰的功效,還有涼血利尿的作用。絲瓜中富含碳水,維生素C以及硒等。所以絲瓜可用于預防維生素C缺乏癥以及抗壞血病。除此之外,絲瓜還有消除斑塊、潔白皮膚的功效。絲瓜也含有一些皂苷類物質,可以降低人體膽固醇和血壓。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絲瓜,建議月經不調、產后乳汁不通的女性適宜多食用絲瓜。絲瓜如作為日常食物適量食用并無危害,但日常飲食應保持均衡,以避免飲食單一發生營養缺乏。絲瓜屬于寒涼性的食物,建議腹瀉、脾胃虛寒等人群少食或不要食用絲瓜,以免加重腹瀉或導致胃腸疾病。
作者:閆雅更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閱讀量: 4874
全部 北京 上海 廣東 廣西 江蘇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東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遼寧 黑龍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慶 陜西 甘肅 云南 新疆 內蒙古 海南 貴州 青海 寧夏 西藏